山野 │ 技術

西式毛鉤也講「鯉」 技術篇西式毛鉤也講「鯉」 技術篇

西式毛鉤也講「鯉」  技術篇西式毛鉤也講「鯉」  技術篇
撰文/左承偉.攝影/左承偉、宋為農
2017/12/13發表,已被閱讀10,374次

飄餌與作合技巧

先前談到「讀水」,即何種環境是鯉魚常出現的攝食點,但這只是廣義的釣點,還不是所謂的標點。

這兩期所談及的釣場是河川或溪流,也就是「流水域」。既然是流水域,就必須考量誘餌與毛鉤的飄動方向。受到水流帶動,被釣組牽引的毛鉤即便是唯妙唯肖,但飄動的自然感還是輸了誘餌一截,於是如何讓毛鉤能飄得像誘餌一樣,便成了作釣鯉魚的第一關鍵。

整組飄動、避免拖曳

在西式毛鉤的釣法中,有二個重要的字,它們彼此相關,也是決定許多河川、溪流魚類是否咬食毛鉤的主因。這兩個字分別是「自然漂流」(Natural Drift)以及拖曳(Drag)。這兩個字其實一體兩面,即做好自然漂流就不會拖曳,而出現拖曳就不是自然漂流。

什麼是自然漂流呢?簡單地說就是毛鉤漂流的速度與水流流速相同,因此不會出現刮水的水紋,而這刮水的現象即被稱為拖曳。為了要做到這樣的操控,必須注意重量線在水面的姿態,也就是因為重量線的水阻比較大,因此比前導線甚至毛鉤更容易被水推送,而遭到推送的重量線若是比毛鉤的流速快,趕在毛鉤前面,就會出現拉扯毛鉤的現象。另一種則是釣組在被水流拉扯後,在上游的釣人以釣竿拉扯或停止送線,這時也會出現拖曳的水紋。

拖曳會有什麼問題呢?簡單地說,由上游飄下來的食物並不會在流水處出現「停住」,甚至「逆流而上」的現象,因此若是毛鉤出現上述情況,對魚兒來說便不像是食物,而這也說明即便毛鉤的外形像,但操餌的手法出現瑕疵時,魚兒也不會上當。

尋找潮目、混合誘餌

將切好的吐司麵包,取一小把〈標點越小量越少〉,灑在迴流帶,任它自行漂流,並觀察誘餌的流速、散佈範圍,以及魚隻的反應與動靜。如果魚兒活動頻繁或常有接受漂流食物的習慣,很快就會上浮攝食誘餌,此時千萬別緊張,也不要立刻拋投毛鉤到標點,因為突然的毛鉤落水聲,反而會嚇跑鯉魚,所以必須等牠們將誘餌吃完,正緩緩離去時再下手。這段過程中,無需擔心魚兒被誘餌餵飽,因為鯉魚不僅貪吃,而且撿食誘餌的聲音還會吸引其他同伴。

接下來便正式作釣。與前次相反的是,這次必須先將毛鉤拋投至標點上游,然後才重新施打誘餌,誘餌不要太過分散,以避免夾雜在當中的毛鉤便被識破。此時,切記前段所說的自然飄餌,讓毛鉤與誘餌能同步漂流,才能收魚目混珠的功效。

仔細觀察、避免誤判

由於鯉魚的生理構造並不適合吃水面上的食物,所以面對水面上的食物時,牠們常常會發生老遠衝過來,卻沒有咬中的情況,甚至是自己的吻端把誘餌或毛鉤頂開,因此作合上必須「確定」才揚竿,否則揚竿所產生的聲響與震動反而會嚇跑魚;反之,魚兒雖沒吃到毛鉤,只要沒有誤判的揚竿,魚兒還是很有可能再次捕食。

作合上有二個要點。第一,當魚群被誘至毛鉤與誘餌附近,釣人必須要將神經繃緊,同時利用視覺與直感,不過因毛鉤是假物,要真的發生直接拖跑的機會還不多,故一但確定鯉魚吸入並下潛,就必須揚竿。第二,由於不能讓毛鉤出現拖曳,所以釣組不能呈現一直線,因此多少會出現滯線的現象,這點釣者必須自我將釣組控制在揚竿時能傳達力道的長度。

釣鯉魚作何不求快,但要求「判斷準確」!

搏魚與取魚技巧

中鉤後,中大型鯉魚會突然暴衝,因此最開始的一~二分鐘是關鍵。若能利用博魚技巧壓制,大體在後段時間祇是體力的消耗戰。

從生活環境來看,鯉魚若生活在水流越乾淨、涵氧量越高,以及水流速越大的水域,其體力與耐力也就越大,加上牠會利用水流順流竄游,或是往深處下潛,這時都會增加搏魚的困難度。因此搏魚過程中,切記只要趕在牠的前面,肯定可以利用合力向量的概念,迫使牠轉向,也就是利用「牽」的方式消耗力量。

取魚時最好使用抄網,如此也比較容易制服,並減低對魚隻的傷害,而網目最好使用細目者,以減少刮傷魚身的可能。

鯉魚在流水區可以獲得較多的氧氣,因此戰鬥力較強;另一方面鯉魚龐大的身軀也會造成較大的水阻,搏魚難度更高。
中魚時,若有人幫忙撈魚會更方便。
中魚時,應盡快將魚帶離魚群,避免驚擾其他魚群,錯失接下來的垂釣機會。

別忽略鯉魚的感官-味覺細胞

鯉魚除了視覺、聽覺以外,嗅覺與味覺也是牠重要的感官之一,尤其生存在水質不算非常清澈的環境,這兩項可說是格外地重要。從魚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,鯉魚的嗅覺主要在鼻子,而味覺則在口腔,而兩者又以味覺的效率更好。這是因為口腔會隨著呼吸、攝食等不停的張合,水流通過量大,因此成為主要的感官之一。

於是有時可以看見鯉魚衝過來靠近毛鉤,卻突然停下來,而就在這關鍵的一、二秒,牠竟然會放棄撿食,甚至逃之夭夭。所以一個釣場若常常有釣人出入,那麼魚兒的戒心也就較高,即便是想吃,也會利用感官確定再三。

鯉魚的嗅覺細胞發達,釣者應該提防雙手沾染異味 (例如煙味、清潔劑味)。

結語

隨著河川中下游水質改善,鯉魚成為另類的「都會區釣遊」好夥伴!

鯉魚原非西式毛鉤的首選釣遊魚種,但在日本已漸漸成為一種風氣,而這樣的情形,更足以說明西式毛鉤發展的可能性。同理,在台灣這塊土地上,也是如此。除了過去曾有毛鉤同好所發表的「烏溜」外,個人也曾以毛鉤在野塘釣獲草魚或是野溪的竹篙頭等等。可見即便是看來不太可能的魚種,在長期的觀察生態與揣摩行為後,還是能成為對象。

一如日本的發展,台灣目前也是隨著工業污染漸漸減輕,許多河川的中、下游,鯉魚也漸漸開始多了起來,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族群。倘若您是那種喜歡挑戰新事物的朋友,不妨試試自己的洞察力,換個新口味與感覺!

除了鯉魚之外,其他對象魚像是竹篙頭、草魚、烏溜,也可以如法炮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