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來不是被吃光的
不知從何而起,臺灣人開始認定,珊瑚礁的魚是饕客吃光的,饕客喜歡吃些稀奇古怪的魚,珊瑚礁五顏六色的魚自然成為饕客垂涎的標的,順理成章當然就是被吃光的。但真相究竟如何?筆者是民間研究魚類的專業人士裡面,不敢說學問最好的,但不可否認,個人至少是研究持續時間最長、閱讀中、英、日書籍最多、跑過很多地方去研究魚、也吃過最多種類的珊瑚礁魚類,所以依據我的研究,只要沒有異味,把最稀奇、能吃的珊瑚礁魚類累計起來,了不起50種,以臺灣將近400種淺海珊瑚礁魚類而言,才不過區區1/8而已。這不是筆者美食體驗的種類不夠多,而是歸根究底,多數的珊瑚礁魚類體型小不堪吃,有異味沒人吃,體色太鮮艷嚇得人家不敢吃,所以臺灣多數珊瑚礁魚類並不是被吃掉的。
那麼魚兒哪裡去了
臺灣最早的魚類生態攝影圖鑑,比起標本照的圖鑑幾乎早了十年,這麼辛苦花大錢、潛水攝影出版圖鑑給誰看?有那麼多潛水玩家嗎?當時釣魚都要被海防部隊放狼犬追著咬,還能搭船出海潛水?那麼誰又有辦法潛水拍珊瑚礁魚類生態?這都不重要!最後出圖鑑給誰看?買書的讀者是誰?當時臺灣自行拍攝出版的全彩書沒幾本呢!四十幾年前也沒幾個潛水客!所以什麼樣的人需要全彩的珊瑚礁魚類生態圖鑑?就是問題的真相。答案可能大家都猜得到,只是不曾用腦筋思考而已,就中了企圖隱藏真相烏賊的煙幕彈,被洗腦相信珊瑚間魚類是被饕客吃光的。答案想到沒?生態圖鑑是販賣海水觀賞魚的型錄,臺灣珊瑚礁的魚類,不是被吃光的,而是被當成觀賞魚外銷、內銷抓光光的,至少不能食用另外三百多種就是如此下場。
食用魚都是觀賞魚
觀賞魚是沒有辦法定義的,凡是自己沒見過的都是觀賞魚,管他是外貌美麗、醜怪、平庸,珊瑚礁可以食用的五十餘種魚類當中,笛鯛、龍占、石斑、鱠類的幼魚都被當成觀賞魚,其中最容易誤認的鸚哥、寒鯛類大約不超過十種,只佔珊瑚礁全部食用種類的1/6。因為幼魚、不同成長階段的幼魚、亞成魚、雌魚、雌變雄階段的成魚、雄魚等等,常有不同的顏色花紋,所以被民眾誤認為很多種魚,但實際上沒有那麼多種,其他顏色太過於鮮艷、妖豔而被多數人,包括我自己都嫌棄視覺不舒服,以致於食不下嚥,釣到丟回海中,但是觀賞魚業者通通抓走,以前外銷,現在內銷,全臺灣大約有五百家海水觀賞魚業者,消耗的珊瑚礁魚類也不會輸給海鮮店太多,而且將珊瑚礁的魚類通殺。漁夫只抓可賣錢的,太小的也釣不起來,賣不到錢沒人吃,卻是觀賞魚商品型錄記載的高價好貨色!漁夫只抓大的,本來食用魚的幼魚還能長大,卻在幾十年前就當觀賞魚抓賣,以致於今天沒有大魚撈捕販賣。
追真相為永續努力
臺灣幾十年來,養殖業者努力撈捕天然魚苗,直到近十年來養殖技術大進步,以人工養殖魚苗代替,除了鰻苗以外,幾乎已經不再戕害魚類資源,釣魚的朋友利用的魚種有限,本人與少數人經過幾十年宣導,將小魚、不好吃、不想要的活生生丟回去,早已經不存在著破壞魚類資源的問題。臺灣的漁業,渡過漫長的魚類資源枯竭,大家飽嚐無魚可撈捕的淒涼,普遍覺醒應該使用永續漁法。但是利用珊瑚礁魚類最全面、徹底的的觀賞魚業者,其實就是多年來本人推動放流魚苗最大的阻力,什麼基因弱化、窄化、大自然本身都有復原能力,包括饕客吃光珊瑚礁魚類,都是他們提出閃躲真相、維護私利、反對放流魚苗永續漁業的說詞。各位想一想!如果政府全面推動放流魚苗,宣導永續漁業,民眾眼界一開,最後一定把放大鏡加在撈捕珊瑚礁觀賞魚這件事情上,撈捕觀賞魚豈不是大開放流魚苗救資源的倒車?
眺望窗外遠方的彩虹
過去臺灣養殖業者大量撈捕天然苗,觀賞魚業者全面撈捕珊瑚礁魚類,這些徹底掠奪資源的行為,隨著窮苦年代遠去,不需要追究,也不需要譴責,但是今天以後就不一樣了!歐盟知道臺灣這些人在搞啥!更驚覺菲律賓、馬來西亞、印尼、非洲沿海國家,都跟著臺灣腳步,大量輸出野生珊瑚礁觀賞魚,全面破壞珊瑚礁生態,所以歐盟研擬打算自公元2014年開始,禁止輸入的野生、活的水產品,包括魚、蝦蟹、軟體動物、珊瑚等等,包括亞馬遜河流的淡水水產;這是另一被詬病破壞生態的撈捕觀賞魚,也就是說上述觀賞類的水產品,全部要來自人工繁殖養殖場,採捕珊瑚礁觀賞魚的行業必須縮小到最小規模,可能最初的種魚來自野生,之後都必須是人工繁殖。那麼臺灣的海水觀賞魚店,將要何去何從?政府有啥應運之道?臺灣的養殖漁業坦白講已經走到瓶頸,將來小規模的觀賞魚繁殖場,對環境衝擊小,適合小企業發展,繁殖觀賞魚外銷,可能才是生存之道與庶民經濟,而這麼多的小型繁殖場,各自專精不同的魚種,才是臺灣將來放流魚苗,永續漁業的救贖之道。